比思論壇

標題: 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:“东方红一号”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lixiang007700    時間: 2022-7-11 15:15
標題: 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:“东方红一号”

1957年10月,苏联将一颗名为“斯普特尼克一号”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,宣告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。紧随其后,1958年1月,美国成功将一颗名为“探险者一号”的卫星送入地球预定轨道。

1970年4月24日,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——“东方红一号”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,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,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,也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。

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也与核弹、导弹一起,被称为“两弹一星”,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,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。

亲历者说

戚发轫: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,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

随着卫星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的重量已经从起初的150公斤,增加到173公斤。不仅如此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还必须达到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,即“上得去、抓得住、听得到、看得见”。

当时,国外严密封锁,研制人员不要说完整的资料,就是卫星样品也没看到过,基本的研制条件更不具备。

拿实现“听得到”来说,太空奏响《东方红》乐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,有很大难度。考虑到地面的元器件没有经过上天考验,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“音键”,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,经过上百次试验,终于确保“东方红一号”奏出了《东方红》。

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播放的乐曲,需要通过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的天线发送、地面站的接收,再由电台转播。

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在轨后,拉杆式的短波天线必须展开,才能确保《东方红》乐曲信号被地面站接收到。

要确保天线在太空高速旋转状态下顺利展开,对于当时的研制团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,因为当时没有计算机来做仿真模拟,只能完全依靠地面试验。多次失败,大家没有气馁,在技术负责人孙家栋的带领下,研制团队对天线结构作了重新设计和改进,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。

“有条件要上,没条件也要上”“不仅要干出来,更要干好,确保成功”是当时研制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的真实写照。通过坚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我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,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,将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成功送上太空。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在轨运行了24天,不仅顺利通过了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,更圆满完成了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。与此同时,由于“东方红一号”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的重量总和,中国卫星更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新的纪录。

知识链接

我国空间事业,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。

1968年到1977年的起航阶段,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在探索中实现了初步突破,相继将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、“实践一号”卫星等送上太空,拉开了宇航各领域筑基的序幕。

1977年到1986年的耕耘阶段,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从试验到实用的转变,研制的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、返回式系列卫星等相继成功发射。

1986年到1999年的提速阶段,引领我国空间技术全面转入工程应用。科学探测卫星、返回式遥感卫星、气象卫星、通信卫星、传输型遥感卫星等多个卫星系列和领域先后形成。与此同时,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——神舟一号成功发射,第一代导航卫星也进入了研制阶段。

1999年至今,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实现重大突破的攻坚期。中国航天人拉开了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大幕,创造了神舟五号和嫦娥一号两项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业绩,载人航天工程、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第一、二步任务目标;高分系列卫星相继发射和投入使用,我国空间分辨率迈进亚米级时代。

参观贴士
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老厂区(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)竖立着一块“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”的纪念碑,这里曾是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结构件研制的主战场。在这里,老一辈航天人克服艰苦条件,攻克了大面积镀金、仪器舱罩焊接等一项项技术难题。2018年,厂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。






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bb-cdn.shop/) Powered by Discuz! X2.5